2006年4月1日 星期六

南藝造形藝術研究所專題展-結巴的感覺邏輯

一個句子藉由單字所以成形,句子內各單字的內在關係被推斷出一個全面性的意義效果﹙meaning-effect﹚,如同電影一秒內幾十影格所能製造出來的運動幻覺,句子意義的產生也是一連串符徵﹙符號的形式或媒介﹚運動出符旨﹙符號的意義﹚的幻覺,在這個幻覺系統下,我們有機會以邏輯的思考方式歸納和捕捉時間、記憶、認同、存在、歷史以及連續性的經驗,在其中主體得以安全存在,接受著意義效果交配出的-邏輯的感覺。

這次展覽思考著一個可能性,在意義效果所交配的感覺之外,非思、非意義效果下的感覺能否有機會製造邏輯的思考,也就是「感覺的邏輯」,對符徵間彼此參照所製造的意義效果進行無能的工作,脫離意義幻覺的深度操作下,進入非思的第一現場。這次展覽主題「結巴的感覺邏輯」試圖從作品的語言脫序中給出感覺先行的各種可能。這一次展出的藝術家有郭嘉羚、陳怡潔、侯連秦、賴珮瑜、陳廷宇、林育聖、竹下香織、黃彥穎、任大賢、張嘉穎、蘇美惠、林岱璇,由於篇章有限,我僅試著約略介紹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一位是賴珮瑜,另一位是陳怡潔,從談論她們的作品中勾勒出整個展覽所企圖呈現的大概。

「在作品中城市已經自成一種語系,從仰望間散落開,城市中的景象形成一種文明與文化的閱讀,招牌上的文字演變為一種傳播的媒介,成為消費文明的特殊篇章,它依附在建築體的外圍與邊緣,形成一種具有空間體的特殊書寫性格。」



「●的存在意義成為一種喘息,是一種世界過度膨脹感的喘息,它的消失與建立是一種矛盾感的,亦即,可辨識的符碼消除(或說 吸納)了,將它儲存在記憶空間,但在●的背後,人們仍知道它是指涉什麼,於是這種喘息造成一種虛無的狀態,因為所有符碼已存在,並不會消失,●是一種過度膨脹下的幻覺,在黑色的另一空間迷走。」-賴珮瑜

參展藝術家賴珮瑜的作品《●city-Taipei》,將城市內傳播媒介的符號置換成「●」,作一種極簡與極端的閱讀,我們依然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一個城市的意向,而這個城市的意向卻以一種再次現身的同一化符徵建構呈現,同一化的符徵失效地對應著符旨,符旨透過回憶術笨拙地對號入座,只剩下「對應」的感覺,一次又一次地對應、一次又一次地失效,在一次次地失效下我們有機會再次面對符徵與符旨的關係,它們的關係可能只是一種瀏覽,觀者也可能進行符號的還原,在此必須注入個人深刻的城市體驗,或者就此困在符號的媚惑當中,至此,在我們感知這個城市的當下,城市的意向陷入了符徵與符旨鬆脫的隙縫中,身體也困在了符徵與符旨「死無對証」卻又「似乎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任意指涉」裡頭,或許只是輕輕地翻身,轉眼看見的卻是整個文化圖像壓縮的檔案,即使解壓縮,整塊扁平的版圖可能還原成記憶,也可能不再還原成什麼,還原的背後並不存在等待還原的符號。



陳怡潔的作品則是針對消費文化下的卡通形象進行符徵的解構與再建構,她藉此呈現出顏色的氣氛價值與消費符號下的默化。不過更好玩的是當觀者看見了她作品後,直接從嘴巴裡說出的「啊~我知道這是…」,卻又在同心圓環狀的顏色中失去了辯解的能力,看到的跟感覺到的怎麼好像是兩回事?我們確實是可以輕鬆地說是對顏色熟悉的關係,或者困難重重又雄心壯志地拉到消費系統所操作的閱讀慣性下來談,但在那種看懂了卻又看不到、感覺到了卻又看不到、說出來了卻又看不到裡頭,是一陣惹人發笑又有點害羞的寂寞感。開開心心地拍張照帶回家美美的放著會發笑,裝模作樣嚴肅地看會害羞,但老實說,我們都不知道在面對什麼,都挺寂寞的。

處在一個由符號建構、雜交、增殖的世界裡,意義並非穩固不變,也絕非先驗本質地存在,意義是透過符號關係內不斷地藉由差異、互文痕跡、句法軸線以及詞性軸線的變化所產生,意義更是權力運作下的產物。這一次的展出透過十二位藝術家的作品試圖呈現出,在破除穩固的意義幻覺後,在遠離一切概念辯駁下,是否可能給出最貼近身體的感覺,即使結結巴巴,或者,它注定結結巴巴。


地點:國立臺南大學慶中第一空間﹙台南市南門路209巷24號﹚
時間:2006. 3. 22(三) ~ 4. 13(四)
開放時間:每週三~週日pm 2:00~8:00(週一、二休館)




圖.文/蘇育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