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鄭成功文化節-延平郡王祠導覽手札




對於古蹟解說員而言,延平郡王祠是一處極具挑戰性之解說點;對一般市民與遊客而言,這是一處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史蹟。猶記得三年前考上解說員之後,許多前輩告訴我:「延平郡王祠沒啥好講!」偏偏第一次初試啼聲之處便是延平郡王祠,面對一堆對聯與神主牌位,嶄新之建築,沒有遺跡、沒有斑剝的牆,與安平古堡和赤崁樓不同,它的故事,在人們的心裡面。學法的外子告訴我:「文史,先有文,才有史。沒有文學底子,解說員幹不好。」把我所擅長的文學基礎發揮出來,延平郡王祠可以是一篇史詩、一本令人蕩氣迴腸的歷史小說。

走到大門,抬頭看到的是「明延平郡王祠」幾個大字橫在門額上。從這裡開始,進入庭園,日式「鳥居」(一說「華表」)上頭白崇禧將軍被竄改過之對聯,接著,「前無古人」匾與「奉旨祀典」碑,每個章篇都有訴說不盡之典故,更甭提進去大殿之後的各項文物。

2006年鄭成功文化節,文化局指派了嘉敏姐與我在重點期間於延平郡王祠駐點導覽解說,星期六上午祭典完畢,看著熙來攘往的人潮,扶老攜幼的,庭園裡不斷上演的各式節目,很猶豫:會有人願意聽解說導覽嗎?但還是得開張呀!於是打開腰際的小蜜蜂,吆喝一聲:「這裡有文化局提供的免費導覽解說服務,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先拉到客人再說。果真,往解說看板前一站,由介紹國姓爺開始,人群慢慢聚攏,大人手搭著孩子的肩,老人抓著同來的家人的手,深怕因專心聽講而與家人走失。

我們沉浸在國姓爺國破家亡的悲痛,艱危莫奪的執著與壯志未酬的無奈當中,文肅公沈葆楨為國姓爺爭取追諡褒揚,順應輿情為當朝收攏臺地民心,膾炙人口的對聯,一句「缺憾還諸天地是刱格完人」讀來令人動容。監國祠前敘述著強敵環伺之下骨肉相殘之不堪,內鬥帶來的內耗,終至不可收拾,以史為鑑,吾等有多少感慨卻也無奈。太妃祠敘述著國姓爺母親的教忠與貞烈,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歷史殷鑑。甯靖王祠敘述國家覆亡之際,皇室與眷屬為維護皇室尊嚴與貞節,一幕幕血淚斑斑,令人蕩氣迴腸的場景,彷彿在眼前上映。

一波又一波的參觀人潮,緊跟著解說員的腳步移動,隨著解說員手上的光筆讀著牆上對聯,大家的心情激盪在時空交錯與歷史情境當中。歷史人物與事件沒有對錯,何妨以同情理解的心來看待歷史?身為一個解說員,我喜歡與遊客分享歷史知識,看著眼前一雙雙專注的眼神,謝幕時不吝惜的熱烈掌聲,原先:「誰會來聽解說?」的忐忑心情早已消失。這時我深深感受到,台南市民的教育與知識水平並不低,除了一堆神主牌位與對聯之外,還帶有幾分陰森的延平郡王祠,開放到晚上九點,居然還有人來參觀,居然還有人願意聽導覽解說,這實在令人感動,也反映了市民對這個城市的關心與熱情。

國姓爺與延平郡王祠在不同的時代,被不同的政權賦予不同的時代意義,當權的人可以詮釋歷史,但卻無法改變歷史事件的本質,與發生當時所代表的意義。「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延平郡王祠回顧台灣三百多年的歷史,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若能多一分包容與體諒,我們可以活得更有尊嚴。




文˙圖/文化局古蹟導覽解說員 盧芳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