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一種人與城市的另類年輕-台南少年十六歲

對一個十六歲的孩子而言,做十六歲,就是期待年輕人瞭解成長的意義。
對於一個城市而言,強調這一個祭典習俗的意義是什麼?
無非是思考創造一座少年十六歲的歷史城市--台南。




做十六歲需要鑽桌腳,男左女右三圈,圖攝於1990年台南開隆宮


各地紛紛興起以十八歲或二十歲的青少年為對象的「成年禮」,台南的做十六歲似乎年輕許多,我不喜歡稱他是「成年禮」,除了不是法定的成年外,主要是這樣的一個儀式慶典,包含有更多的歷史意義與城市象徵,應該營造出他獨特的台南味來。

做十六歲的由來,原本是兩個簡單的民間信仰(註1),一是拜床母,另一就是七夕;台灣人認為從嬰兒誕生起一直到十五歲,都有一個稱之為「床母」的兒童神,住在寢室保護兒童,也稱這段時間為「花園內」,在男孩子的頭前會留少許頭髮,一直到十六歲時才剪去,七月初七這天要準備豐盛的供物菜飯來拜床母。


紙糊七娘媽亭已是做十六歲儀式中重要的物品,同時也是府城重要的手工藝品,圖攝於1990年新美街,陳姓藝師與作品。


這一天同時也是七夕,也是七娘媽的生日,七娘媽是兒童的守護神,沒有子女的祂能授子女,有子女的他能治子女的病,因此有未滿十六歲子女的家庭,為了讓子女有良好的發育,在一歲後都要給七娘媽「綰絭」(用銅錢穿紅線掛在脖子上,乞求媽祖或觀音的就叫媽祖絭、觀音絭),到了年滿十六歲那年,七夕這天來還願,感謝七娘媽保護;七夕同時也是「乞巧會」,相傳女子在月下擺香案供上鮮花、水果、白粉、胭脂、針線向天乞求能賜與像織女一般靈巧的手,現在台南的做十六歲的祭品就是混合了乞巧會的供品。


臨水夫人廟同樣是花園內孩童的守護廟宇,也是府城重要的做十六歲還願地點。


在台南、鹿港、澎湖及中國福建沿海,都有做十六的習俗,但以台南地區最盛大,台南的做十六歲興盛的由來其實十分的草根,起因於舟船繁忙進出的五條港地區,勞動力的需求十分高,而一般家中的男子如果是花園內的孩子未滿十六歲只能算童工的價錢,一旦年滿十六歲後就能算成人全薪,在勞動力匱乏又重男輕女的年代,家中有一男丁,就代表著一份收入,因此做十六歲這件事自然就成了家中的大事。

傳統的府城自有府城人的堅持與習慣,就拿祭典過程中的七娘媽亭來說,鹿港等地方的七娘媽亭是一個簡單紙糊的平面造型,在台南因為傳統紙糊匠師的工法,繁複地將七娘媽亭分成三層、五層等不同大小形式的立體造型,讓整個做十六歲的習俗充滿府城的特色,如何從傳統習俗中窺見新的意涵轉化到現代生活中成為新的詮釋,這其實是現代人對待或者延續傳統習俗的重要關鍵,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孩子而言做十六歲是什麼?對城市而言強調這一個祭典習俗又有什麼意義?這些恐怕才是為文的重點。


2001年台南‧仙台七夕文化交流仙台市長藤井黎(右)、西澤啟文議員(左),示範台南〞做十六歲〞儀式。吳昭明/攝


七夕對大部分的華人世界,都是「中國情人節」,這其實是拜西洋清人節之賜,華人世界再重新找出一個傳說與節日來呼應,透過現代商業行銷手法包裝,成為一個看似華麗的現代節慶,府城的做十六歲近幾年來在媒體與相關文化部門的聯手打造下,已逐漸成為台南重要的象徵性節日,但是如何重新檢視祭典的現代意義才是這個節日可以永續並避免流於泛商業化或節慶平庸化。

做十六歲裡有幾個相當重要的關鍵,一是傳說與由來,就是習俗與五條港的發展關係,這是強化該習俗與府城關係最重要的連結意象;二是象徵物,習俗的過程有幾個最重要的物件:象徵孩童守護神的「床母」這個有著鳥嘴的神衹是孩童的守護神,這個形象相當容易透過現代手法再現,詮釋為「孩童與城市的守護神」,另一個象徵物是「七娘媽亭」。


臨水夫人廟旁三十六婆姐全都是孩童的守護神。


「七娘媽亭」這個特殊的祭祀用物件的背後象徵的是府城的傳統工藝在生活中的展現,台南的許多糊紙藝匠,一年的收入有將近半數都是靠一年一次的作十六歲販售精緻的七娘媽亭所得,這樣的工藝與生活習俗的關係,有可能轉化到其他傳統工藝的價值上嗎?或者可以轉化到學校或社會大眾的傳統手工藝的教育裡嗎?

最後一個關鍵是習俗的詮釋,由來是歷史根源的回溯,詮釋是未來的意義,鑽桌腳就是作十六歲裡十分有趣的儀式過程,男左女右鑽桌腳三圈,早期在家中用的是供桌,穿過祖宗神明的下桌,彷彿告誡孩子長大後要懂得尊重、忍耐,如韓信忍胯下之辱,或如人類爬行到直立的成長過程,是一種「蛻變」,一種成長過程,帶有過往時間的張力。

百年來,城市改變了,但習俗卻巧妙地維持下來,空間改變了習俗沒變,當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透過其他詮釋與媒體推動民間習俗時,這些遠到而來的遊人是如何看待這座城市?從年輕人做十六歲的習俗中,我們有沒有學習到為府城做十六歲的方法?開發前先學習「尊重」,老城市也要在歷史的紋理中成長蛻變,做過十六歲的台南市才是長大成人。

習俗是一種人與環境產生出來的行為,習俗還在但環境巨變,如何從「作十六歲」到一座「城市的再生」全盤地思考展現出老城市「渴望前進的活力」,從這樣的城市祭典中想想怎麼替府城這座城市也做做十六歲吧!年輕的活力與歷史的古城是不相違背的,做十六歲不只是期待年輕人瞭解成長的意義,同時更是一座城市的思考,創造一座少年十六歲(台語,年輕十六歲)的歷史城市---台南。


2001年台南‧仙台七夕文化交流之前,台南市代表團團員和仙台市議員西澤啟文,走訪台南〞做十六歲〞源生場域。吳昭明/攝



主祀孩童守護神七娘媽的開隆宮是七夕時最熱鬧的廟宇。



2001年仙台開府四百週年七夕祭,掛滿街道的巨型彩球。吳昭明/攝


註1 鈴木清一郎著,1933,台灣舊慣習俗信仰。






文.圖/黃建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