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日 星期二

巴爾地摩的王城氣度

巴爾地摩美術館成功的藉由藝術文化色彩,
引領大眾更親近與享受美術館的都市風情,
創造出城市的「王城氣度」。
相對地府城,目前也正用《王城氣度》雜誌,
凝聚四方的文化思路與都市願景,
巴爾地摩市的巴爾地摩美術館似乎提供了一扇令人振奮的窗口。



《王城氣度》是府城2006年三月份所發行的月刊,以文化論壇與藝術報導的方式,來表述台南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是「從南望北看世界」的哲學,希望用雜誌內容來詮釋大台南地區的歷史面向與未來發展,將府城塑造成歷史魅力十足,時尚風味飄香的「現代王城」。



在古典的建築裡,用現代針織串接的藝術品,點綴在高挑的老空間,
人在其中,有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感動。


過去的府城是台灣的王城,如今南門城址依舊在,
藉著《王城氣度》雜誌,繼續發出現代與過去交會的光芒。


遠在美國的巴爾地摩市(Baltimore),有著與台南市相同的歷史背景,它是美國脫離英國殖民地的老戰場,曾歷經十一次的英國戰艦攻擊,終於在這裡建立了美國獨立的「王城」。

如今這個城市,用他們這樣的歷史背景,以博物館、水族館、歷史遺址、美式橄欖球與國際會議中心,發展他們的觀光世界,成為多面相的大都會。其中,最具指標意義的就是巴爾地摩美術館(Baltimore Museum of Art)。它是整合這個城市文化共識的櫥窗,展現出不同的美術趣味與社會內涵,不僅是各種藝術型態的秀場,更讓國民經由創意的展示,打開世界的文化櫥窗。並藉著各種募款、社區活動與音樂表演,將美術館整合在普羅大眾生活之中,成為可遠觀也可近玩焉的瑰寶。

緊鄰世界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 Hopkins University)旁的巴爾地摩美術館,是小號的希臘宮殿式的建築,神柱、階梯、山型牆與捲渦紋的裝置語彙,裝點出高雅聖潔的美術館門面。一進門的水晶垂式弔燈,將高不見頂的大廳,點綴的富麗堂皇。

你可以向左走,往美國的歷史常設展場,一窺美國移民時,象徵維多利亞風格的精緻文物,也可以向右走,欣賞美國兩百年的繪畫歷史。如果是向前走,就可以看到從中亞地區的馬賽克式的壁畫,以及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銀飾與金雕,並在一間圓形的展覽廳,設有印象派大師莫內、雷洛瓦到立體派畢卡索的經典繪畫。

如此的安排,好像在表述美國,是從不同的文明中融合而成的國家,發跡在多元價值的自由、民主與法制之中。

在經過一個面臨花園綠樹的賣店後,進入了美術館地下樓層的現代藝術作品展場,展場內是將雕塑、繪畫、複合媒材與各類想像不到的影音藝術,以牆面表現或是劇場虛擬,製造出一個切割與多元視覺的文本,將現代社會中抽離、價值混亂與互為主體的世界,發揮的淋漓盡致。


環保音樂家詹森(Johnson)吹奏著他特製的「桌腳黑管」,
加上鋼盔鈸、垃圾桶鼓及漁線豎琴,一人樂隊,真正讚!



這就呈現出巴爾地摩當地的種族特色,非裔、亞裔、歐裔的美國人,從世界不同的區域,為了美國夢(American Dream),在新大陸落地生根,將不同的文化色彩與藝術品味,經過藝術家的作品,在這個地下樓層,平等的展示這些美學的趣味。

例如,有一個非裔美國人的樂手,利用鋁製的垃圾桶、報廢的木椅子腿、鋼盔等,展示他的「環保樂器」。他的展覽摺頁上,寫著「I’m not rich man but I own my music.」,裡面敘述著在貧困家庭長大的他,憑著對音樂的熱情,展現出不同階級的音樂品味。

在非裔美國人的常設展中,有著非洲森林的氣味與自然形式的藝術趣味,因此,在各個展示櫃中,有各式的黑色面具,黑色服飾,以及動物羽毛所作的鮮豔首飾,用以顯現出未經文明雕塑的自然美。「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y),對於所有的黑人來說,這塊土地,已經是黑色的淨土,他們是歸人,不再是過客。

從生命底層出發的各式族群,在美術館裡,只要獨樹一格,充滿藝術趣味,同樣佔有展演自己的空間。不僅是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同樣在美術館的亞洲藝術中,擁有平等的空間。

各式的亞洲文化,在入口處靠近花園景觀的玻璃窗旁,裡面的空間,則是以中國的蒐藏品古玉、陶瓷為主,偶而點綴一幅山水繪畫,展現出文人雅士的儒道精神。日本的則是以浮世繪的展示,配合著日本武士的服裝,充滿西洋人所認知的和風文化。韓國則是用佛像與書法,來表達阿里郎的沉靜。


巴爾地摩的海港舊址,烽火已不再,湛藍的海水,遊艇的碼頭,
取而代之的是沉醉在歷史的記憶風情。



海港內的「獨立號」帆船,越過大西洋,來到新大陸,
象徵美國人爭取自由、平等的生命價值。



巴爾地摩美術館用黑人的「部落舞蹈」,歡迎來訪的貴賓。


以一個亞裔美國人來說,對於這樣的文物蒐藏與展示,縱然豐富度不見得很夠,但是都會歡喜看到屬於自己文化領域。因為所有美國人都知道,大家的祖先,都是為了實現「American Dream」;而來到美洲大陸。每一人都是由不同文明區塊長成後,在新大陸綻放出夢想的光彩。

這些展示上所呈現的多元文化的視野,是有哲學及組織運作的。美術館的研究部門的研究員對於現代學者的文化論述,如傅科(Foucault)、布厄迪爾(Bourdieu)、威廉斯(Williams)等,對於這些近代的思潮,整合出對藝術品的見解,進而發展成為藝術史與連接現代、過去及未來的資源中心。
他們的研究工作,著重於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的串聯,因此,可以在許多「經典與現代對話」的展示手法:在羅馬帝國時代的「銅表法」與美國憲法條文的對比,又如以非洲的手鼓來對照現代爵士鼓、中國鼓以及蟒蛇皮的手鼓等,在文物之中,說明牌裡,交錯成彼此牽連與對應的關係,以一種以今看古,以古論今的脈絡中,看到了深厚的文化的哲思。

所有的展示,都是顯現美術館中研究者的思維。他們的觀念中,各項的活動,都應建立在文化研究之上,才會顯現出文明的價值。在現代的科技社會中,美術館所呈現的美學,已經交織成新的空間概念與文化認同。

由於這些跨文明的展示研究,將地球變成了一個可以相互關聯的世界,美國人將這些議題融入了教育體系之中,從小學、中學乃至於大學,都利用不同的角度與視野,來尋找適合的題材,與教材相映。

小學生及中學生可以利用美術館教育部門;在每季的教育活動中,尋找適合的課程,銜接書本的內容,大學生或是研究生,更能應用館內的蒐藏品,運用圖像與各類材質,學習到藝術的創意或是科學的視野,進而發展更多的創意思考。

巴爾地摩美術館成功的藉由藝術文化色彩,引領大眾更親近與享受美術館的都市風情,創造出城市的王城氣度。相對地府城,目前也正用《王城氣度》雜誌,凝聚四方的文化思路與都市願景,巴爾地摩市的巴爾地摩美術館似乎提供了一扇令人振奮的窗口。



維多利亞式的梳妝台、壁爐及老琉璃窗,引起美國阿媽高度的興趣。


愛奧尼克柱(Ionic)的埃及蓮花捲渦紋式樣,幾何造型簡單俐落。




文‧圖/周晶生

沒有留言: